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同一太极 首页 同一太极课堂 查看内容

沈宝琴:练太极拳要"留一分"

2025-7-11 08:57|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7| 评论: 0

摘要: 在同一太极吴颖锋老师递贴弟子研修班第八期的课堂上,吴老师对两脚开立过大的学员说,每个动作都不能尽势尽力,有十分的势十分的力只能用到九分,一定留下一分。课后,吴老师讲的这一句话一直萦绕在耳旁。经过几天的 ...
 同一太极吴颖锋老师递贴弟子研修班第八期的课堂上,吴老师对两脚开立过大的学员说,每个动作都不能尽势尽力,有十分的势十分的力只能用到九分,一定留下一分。

课后,吴老师讲的这一句话一直萦绕在耳旁。经过几天的体悟,我认为在太极拳练习中强调下肢动作“留一分”,主要和太极拳的核心理念与运动特点相关

01


为什么要“留一分”?


第一,符合“蓄势待发”的原理。太极拳讲究“引进落空”“后发先至”,若用力到十分,肌肉会处于紧绷状态,后续动作转换会僵硬迟缓。留下一分力,能让下肢保持弹性和灵活性,便于随时调整重心,衔接下一个动作,就像弹簧压缩到极致,就难以快速回弹,留有余地才能更敏捷地发力。

第二,体现“松柔”的核心要求。太极拳反对“蛮力”“僵力”,追求“以柔克刚”,用力过满会导致身体僵硬,违背“松肩沉肘”“松腰沉胯”的要领。保留一分力,能让下肢肌肉处于相对放松的状态,更易实现“气沉丹田”,使动作连贯圆活。

第三,预防运动损伤。若下肢尽势尽力,关节(如膝关节、踝关节)会承受过大压力,长期如此可能造成损伤。留有余地可减少关节负荷,符合太极拳“行云流水”“不伤自身”的练习原则。

简单来说,“留一分”不是不用力,而是追求“力含于内”,“恰到好处”,既保证动作的稳定性和完整性,又为变化留有余地,是太极拳“柔中带刚,动静相兼”特点的具体体现。

那么,如何在练拳时,尤其在下肢运动过程中,将力顺畅传导的同时能把握好量,不致过度而骨架变形,进而造成某一部位损伤的情况发生。

02


如何做到“留一分”?


回顾跟随吴老师练拳的数年中,不断地受教与体悟,我认识到下肢发力需兼顾“传导顺畅”与“留有余地”,其核心在于对“松”“顺”“控”的把握,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先求“松”,为传导打基础

避免刻意用力。下肢发力前,先放松胯、膝、踝等关节,尤其是大腿内侧和臀部肌肉,像“棉花裹铁”一样,让力量在放松的状态下自然流动,而非主动绷紧肌肉对抗。

以腰为轴带下肢。比如弓步时,不是单纯蹬腿顶膝,而是通过腰部转动带动胯部前送,腿部顺势跟进,力量从腰胯传到腿足,避免下肢单独“使劲”。

把握度,留一分余地

关节不能锁死。做弓步时,前膝不要超过脚尖,膝盖与脚尖方向一致,保持微曲(约90°稍欠),不伸直锁死;退步时,后腿膝盖也留一丝弯曲,不僵直,这样既避免关节受力过大,又能保持后续动作的灵活性。

发力不“满”。比如蹬腿时感觉力量到脚底即可,不刻意追求“蹬到底”的紧绷感。就像用手推门,推到刚好能过的程度就行,不用全力推到最大幅度。

借“意”导力,而非用“力”使劲

用意念引导动作。比如想“重心从左腿移到右腿”,而非“左腿用力把身体顶过去”。注意力放在身体重心的转换和动作的连贯性上,让力量跟着意念自然流动,减少刻意发力的僵硬感。

体会“节节贯穿”。想象下肢像一串相连的珠子,胯带动大腿,大腿带小腿,小腿带脚,每个部位依次联动。力从根部(腰、胯)逐渐传到末梢(足),中间无断点,无卡顿,自然就不会某一部位过度受力。

刚开始可以慢练,每做一个动作都停下来检查:关节是否留有余地?力量是不是从腰胯传过来的?有没有某块肌肉特别紧绷?练熟后,这种“留一分”的感觉会融入动作中,既流畅又安全。

初学太极拳的各位拳友们,如果你也有两脚开立多大合适,如何减少运动损伤等疑问,希望这篇心得能帮您解惑。

(沈宝琴  拳照)

【作者简介】沈宝琴,师从同一太极陈式太极拳名师吴颖锋先生和薛奇英女士,系陈式太极拳第十三代传人。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