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通过跟随吴颖锋、薛奇英两位老师习练太极拳,对于太极拳的拳理有了一些认识。在此,我结合自己练拳的感受和体悟,讲述自己对拳理的一些认识和理解,包括松腰、松胯、关节放松以及松沉发劲等。 一、松腰的理解 吴颖锋老师经常强调身体放松,尤其要松腰。对于松腰的原因,我的理解是:首先,只有腰松了,腰部肌肉才能够一松一紧,进行拉伸和旋转,产生巨大劲力,就像吴颖锋老师经常说的“胳膊拧不过大腿,大腿拧不过腰”;其次,腰为全身枢纽,它处于身体上下结合部,上边通过背与胳膊相连,下边通过胯与腿相连,是人体运动的枢纽,只有腰松了,下边腿脚产生的力才能通过腰传递到上边,上身的重力才能通过腰传递到腿脚并入地。 吴颖锋老师讲过,松腰时要把胸腔和盆腔对端,胸腔和盆腔各像一口锅,两个锅口要对准,对端时注意避免两种毛病,一种毛病是撅屁股,盆腔没有调整到位,导致盆腔前面低后面高;一种毛病是挺胯,盆腔调整过头,导致锅口前面高后面低。对此,我的体会是在调整盆腔时要注意松胯,因为髋关节是盆腔下面的支撑结构,髋关节由股骨头嵌入骨盆的髋臼构成,可以多个方向转动,就像一个万向节,如果髋关节不松,这个支撑结构就不灵活,调整盆腔时阻力就比较大,当髋关节松开之后,骨盆调整角度的阻力就比较小,就比较容易调平。太极拳每一招每一式都要松腰,这就要求髋关节这个支撑结构要随时保持松活,实现随动平衡,从而保证动态的松腰状态。 二、松胯的体会 对于髋关节的放松,我的体会是,松胯不是简单的线性拉伸髋关节,髋关节周围一圈韧带都要拉伸,并且要拧转,只不过不同的运动状态下,不同部位韧带的拉伸尺度和拧转角度不同,当身体往下松沉时,在重力驱动下,股骨头周围的韧带像皮筋一样被拉伸开,下沉的越多,韧带拉伸的越长,越沉越展,同时股骨头像凸轮一样开始转动,当然股骨头转动角度不是一成不变的,下沉越多,转动角度越大,转动的最佳角度是使脚能够踩实大地,膝关节不扭动,不受力,脚趾头抓地,大脚趾领劲,内缠,使重力全部导入大地,此时身体是中正的,尾闾是下沉的,脚是踏踏实实落在大地上,脚不能喝风漏气,就像在纸上盖印章,一圈都要压实,不要出现不完整的情况。 三、对于关节放松的理解 练太极拳时要求身体各个关节要放松,对于放松的原因,我的理解是关节放松后就能够灵活转动。由于人体结构比较复杂,从手到脚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曲曲折折的,这就导致从脚底升起的劲力通过人体骨节传递到手上不太容易实现。因此劲力在传递经过关节时,关节就要放松,在劲力的作用下灵活转动,让劲力方向发生变化,使劲力能够顺利通过该关节传递到下一关节。而关节转动不到位的原因与紧张有关系,如果关节紧张了,关节就被束缚住了,关节转动就会受到限制,而当关节放松之后,被束缚的关节解放了,实现了自由,关节运动的范围就扩大了,传递到关节上的劲力就会随着关节转动,准确传递到下一关节,这样劲力就可以一节一节传递过去,劲路就通了。 四、对松沉发劲的理解 太极拳是通过松沉的方式来发劲的,在发劲之前一定先蓄劲,蓄劲是发劲的基础,蓄劲是关键。蓄劲时全身放松,关节韧带拉伸,通过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将身躯拔长,形成身弓;通过含胸拔背将脊背拔长,通过沉肩坠肘将手臂拔长,形成臂弓;通过屈膝松胯、圆裆抓地,将腿部拔长,形成腿弓,形成“一身备五弓”状态。通过蓄劲,将身体的骨架结构撑起来。蓄劲的过程就像在装配一个传动机构,各个齿轮、凸轮等部件要安装到位,既不能脱节,也不能卡死。 通过蓄劲在全身形成弹性状态后就可以发劲了,发劲时小腹收紧,重心下沉,沉到脚底后,就产生了一个反作用的劲力,该劲力由地面反弹而上,从脚开始,走到小腿后面,通过膝关节、髋关节,到后背,通过肩关节、肘关节,最后到手,这就是太极拳松沉发劲的过程。 总之,习练太极拳时,需要长期不断地感受和体悟,逐步加深对拳理的理解,这样,我们的太极拳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吕福生 拳照) 【作者简介】吕福生,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任职于西安某研究所,中国武术六段,师从吴颖锋、薛奇英老师习练陈式太极拳13年,是吴颖锋老师的递帖弟子,陈式太极拳第十三代传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