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颖锋 薛奇英) 气是太极拳习练中一个非常常见又非常重要的概念。百寿太极大师陈全忠先生曾讲:“太极拳就是练气的”。那么气究竟是什么?气分为哪些种类?各种气相互关系如何?气来自哪里?储藏在哪里?气的行气路线是怎样的?丹田在内气运行中起什么作用?相信很多拳友对此概念有些模糊。今天,让我们仔细捋一捋有关气的概念、种类及内在逻辑,以期帮助大家理清思路,练好太极拳。 一、气的概念 在太极拳和中国文化的语境中,“气”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层次的概念,很难用西方语言精确翻译。它远不止是“空气”或“呼吸”,而是一个哲学、医学和修炼学的核心概念。 它具有以下三重含义: 1、气是生命的能量:气是构成宇宙万物和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最精微的物质和能量。万物皆有气。 2、气是信息的载体: 气承载着“意”(意识、意念),所谓“意到气到,气到力到”。你的意念可以引导气的运行,而气的集聚和流动则产生生理效应和力量。 3、气是功能的体现: 在人体中,五脏六腑的功能、血液的流动、肢体的运动、精神的焕发,所有这些活动的能力和表现,都被看作是“气”的功能体现。例如,“心气”足则思维清晰,“胃气”足则消化良好。 简单来说,气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在练太极拳时,我们感受到热、胀、麻、酥、沉等感觉,和体内流动感、温热感、膨胀感,以及节节贯通的整体力,都是“气感”的表现。 二、气的分类及联系 气的分类体系庞大,从不同角度(哲学、中医、传统武学等)有不同的分法。所有关于“气”的命名和分类,都是基于其来源、功能、属性、运行部位或修炼层次的不同而进行的权宜划分,其本质仍是同一生命能量(或称“元气”、“真气”)的不同面向和表现。正如《黄帝内经·素问》所言:“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我们探讨诸气分类及关系,实则是在剖析这“一气”是如何生成、分化、运行并发挥作用的。 (一)诸气定义与范畴归类 为清晰起见,我们将诸多“气”的概念分为六大范畴: 1. 本源之气(先天之气) 指生命最根本、与生俱来的能量形式,是一切后天能量的基础和源头。 (1)元气/原气:生命最根本的能量,禀受于父母,藏于肾(命门),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与“原”通,强调其本源性。其功用是推动生长发育,温煦脏腑,激发功能。是所有后天之气生成与活动的根基。太极拳修炼首重“固本培元”,保养此气。 (2)祖气:道教内丹术术语,常指“先天一气”,是宇宙未判之前的混沌之气,也是人体生命最初始的状态,有时与“元气”同义,但更强调其宇宙性。 (3)炁:道家专用字,常与“气”区分使用。“炁”特指先天之炁,是无火之炁(“无”字底),代表先天、无为的能量状态。而“气”多指后天的、有为的能量(如呼吸之气、水谷之气)。灵炁则是对先天之炁的灵妙、高层次状态的描述。 (4)真气:《黄帝内经》概念,是先天元气与后天之气(宗气、营卫之气)结合后的总称,是人体一切正气的总和,充斥全身,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真”即真正、正气之意。 2. 后天能量之气(生理之气) 指后天通过呼吸、饮食产生的,维持生命具体功能的能量。 (5)清气:轻清、属阳的能量。一指呼吸纳入的自然界之清气(空气),二指上升、清阳的能量趋向。属源于自然界的轻清、升发、属阳的能量(尤指呼吸纳入的氧气与宇宙能量)。其功用为濡养心神,提领精神(“虚领顶劲”),使动作轻灵、意识清明。与“天”相应。 (6)谷气/水谷之气:饮食经脾胃运化后产生的精微营养物质能量(常被“浊气”部分涵盖,但更强调营养性),是生成营卫之气的基础。其功用为化生营卫气血,滋养形骸,提供物质与能量基础。与“地”相应。 (7)宗气:由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化生的“谷气”在胸中(膻中)结合而成,是后天之气的动力核心。功能是“走息道以司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推动呼吸与心跳,运行气血于血脉,影响声音、力量,是连接内外、推动气血运行的关键动力。练太极拳时要求“气沉丹田”,但首先肺的呼吸要深长匀细,这与宗气的生成和功能直接相关。正确的呼吸是内气产生的第一步。 (8)营气:行于脉中,由水谷精微中精华部分化生,性质柔和,富有营养的精纯之气,属阴。功能是化生血液,营养周身,滋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是身体内部滋养与修复的核心能量。练习太极拳时,营气充足,则练拳时感觉精力充沛,肌肉饱满有力,面色红润。长时间的套路练习而不疲惫,即是营气充足、滋养得法的表现。 (10)脏腑之气:真气通达并作用于特定脏腑后,形成的该脏腑的功能之气,如肾气、心气、肝气等。其功用为维持和激发特定脏腑生理功能(如肾气主生长发育、生殖;心气主血脉、神明)。太极拳内修注重脏腑气的调和与充盈。 3. 修炼核心之气(内炼之气) 指在武术、气功修炼中,通过特定方法培养和运用的核心能量。 (11)内气:与“外气”相对,是体内运行之气(尤指修炼有素后能被感知导引的能量流)的总称,是一个集合概念。它涵盖了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以及经过修炼而强化了的各种能量。它是原材料和总仓库。其功用是太极拳产生独特内劲(如弸、捋、挤、按等)、实现“用意不用力”、“以柔克刚”的物质能量基础。目标为“内气充盈”、“气遍身躯”。本篇中的中气、正气乃至罡气,都是内气经过不同方式的修炼、提炼和引导后,所呈现出的特定状态或属性。没有内气这个基础,后面的一切都无从谈起。 (12)中气: 清气(阳)与浊气(阴)在丹田交媾、调和后产生的平衡、中和之气,是内气的核心,动力之源,主宰身体的平衡与稳定,是后天修炼所得的核心能量。中气是内气的“精华”和“指挥官”。内气可能散乱,但中气必须凝聚。练拳的目的之一,就是将散乱的“内气”炼化、凝聚为沉实的“中气”。中气是“劲由丹田生”的生理基础。太极拳的缠丝劲、爆发力、整体的稳定性(立身中正),其动力皆源于“中气”的充足和运转。 中气的功用有,一是平衡枢纽:协调清气升与浊气降,维持“立身中正安舒”。二是动力源泉:是内劲(内力)生发、蓄养、运转的核心(“劲由丹田生”)。三是稳定重心: 保障下盘稳固与身法灵活转换。四是调和阴阳:维系体内能量动态平衡。 中气修炼核心是培养和壮大丹田之气(意守丹田、腹式呼吸、动作配合丹田开合)。贯穿整个太极拳修炼过程,要求“守中”、“用中”。 (13)意气:意识(意)与能量(气)的结合。强调“以意领气,气随意行”,是太极拳“用意不用力”的运用内气根本法则的体现。 (14)神气:精神(神)与能量(气)的状态。神为主帅,气为旗帜。神完气足则状态饱满。 (15)骨气:内气充盈、渗透入骨骼髓腔的一种高密度能量状态,是“敛气入骨”、“脱胎换骨”的体现,能使骨架支撑力极大增强,能使骨架挺拔中正(“节节贯串”),劲力传导更高效,增强抗击打能力(“脱骨”境界基础)。 4. 劲力与技法之气(应用之气) 指内气在武术技击中的具体应用与表现形态。 (16)刚气:内气高度凝聚、集中、爆发时表现的刚猛属性和状态(属阳)。其功用是用于发劲、穿透、断劲。体现为“刚劲”、“寸劲”、“冷劲”。 (17)柔气:内气松柔、绵长、渗透、连绵不断时表现的柔和属性和状态(属阴)。其功用是用于化劲、听劲、粘黏连随。体现为“柔劲”、“化劲”。 (18)缠丝气:陈式太极特有,内气沿肢体呈螺旋式缠绕运行的状态,是缠丝劲的内在基础。其功用是产生缠丝劲的内在基础,使劲力圆活、变化莫测,兼具化发之妙。 (19)罡气:罡气是内气/中气修炼到极高程度后,一种至阳至刚、至纯至密的运用形态。通常与道家修炼和顶尖武术技击相关。是内气/中气最极端、最凝聚的“刚”的体现,是刚气之极,至阳至刚、至纯至正的内气高度凝聚外显的状态,有“无坚不摧”之意。它是将沉蓄于丹田的“中气”,以极高的密度和速度集中发出,无坚不摧。罡气与浩然之气不同。罡气重在“刚”和“破坏”,是技艺的巅峰;浩然之气重在“大”和“贯通”,是心性与天道的合一。练罡气易伤身(消耗大),需慎用;养浩然之气则利人利己。 4. 精神道德之气(心性之气) 指与人的精神、道德、情操相关的能量状态。 (20)正气:正气不是一种纯粹的能量类型,而是内气/中气所具备的一种“正直”的属性。正气是道德能量化是将道德精神层面的“正”(心正、意诚、行端)能量化,是刚健中正、符合天道人伦的道德精神力量在能量层面的体现,赋予“气”以道德属性和行为准则。它作用于心性、意念,进而影响内气(尤其是中气)的品质(纯正)和运行(中正),“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它由修炼者的心性、品德、意念所赋予。它确保功夫用于正道,使拳法光明磊落。在实战中,“正气”足则气势逼人,心无畏惧,能更好地发挥功力。 (21)浩然之气:源于孟子,是正气长期涵养、积累,达到与天地宇宙之正气相通的崇高境界。它代表了身心能量(特别是中气、正气)的极度充盈、纯净、光明和宏大,是中气充盈、正气沛然后达到的天人合一状态。此时的“气”不仅是生理能量,更是精神境界和宇宙能量的体现。浩然之气是最高境界,已超越了单纯的武术技击范畴,是精神、道德、能量三者融合的终极体现。拥有浩然之气者,其技击已不再是“术”,而是“道”的自然流露,从容中道,沛然莫御。 6. 境界与特殊之气(高维之气) 指修炼到高阶阶段所体验或达到的特殊能量状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