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境界与特殊之气(高维之气) 指修炼到高阶阶段所体验或达到的特殊能量状态。 (22)混元气/浑元一气:指先天无极状态,或后天诸气经过修炼高度融合后,重返先天的那种阴阳未分、浑然一体的理想能量状态。 (23)胎息之气:并非指某种特殊的气,而是指呼吸模式达到“绵绵若存,用不勤”,仿佛胎儿在母腹中不以口鼻呼吸时的内气自然氤氲鼓荡的状态。(24)外气:一指体外自然环境之气(天地能量),二指由体内发放至体外的能量(气功应用)。太极拳更重与外界环境的感应而非刻意发放。 7. 通道与运行之气 经络之气/脉中之气:特指运行于经络系统中的气,是营气运行的主要形式。 (二)诸气关系体系图 下图揭示了“气”从先天本源到后天功能,再到修炼升华的完整体系与路径: (三)诸气核心关系论述 此体系揭示了“气”的运行与修炼规律: 1. 先天为体,后天为用:元气是生命的“电池”,是所有能量的根本(体)。宗气是后天能量的“发动机”,营气、卫气是具体功能的“执行者”(用)。后天之气滋养身体,从而反过来温养先天元气。 2. 丹田为炉,中和为枢:后天的清气(阳)和谷气/浊气(阴)在丹田这个“炉鼎”中被调和、炼化,形成最为核心的中气。中气是维持人体动态平衡、产生内劲的枢纽。 3. 意为主导,气随意行:在修炼中,意识(意)是统帅,内气/中气是士兵。通过意气的练习,达到对能量运行的精确控制,从而实现“用意不用力”。 4. 道德为魂,境界为的:整个能量修炼体系,并非只为追求力量(刚气、罡气),其最高指向是心性的修养。以正气为指引,最终目标是培养与天地共鸣的浩然之气,实现精神的升华与生命的解脱(浑元一气)。 5. 经络为道,遍体为用:经络是能量运行的主干道(经络之气),而全身的腠理、骨缝、脏腑是能量弥散、充盈和作用的广大空间(如骨气)。 以上的这份详尽的梳理和图表,能为您的研究与修炼提供一个清晰而完备的框架。对于太极拳初学者而言,主要需了解以下几类及其关系就基本可以了。 1. 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 这是最根本的分类,源于哲学。先天之气(亦称元气、原气、真气、祖气)是指与生俱来,源自父母精血,是生命最根本的原动力。它藏于肾(命门),是后天之气的基础。它决定了人的先天禀赋和生命力上限,会随着生命活动而消耗。 后天之气是指出生后通过呼吸和饮食获得。宗气是由呼吸来的清气和饮食水谷精微之气结合而成,积聚于胸中“膻中穴”。主管呼吸、声音、气血运行和心律。拳论中“气沉丹田”的前提是“胸松气降”,与宗气有关。营气是源于水谷精微,行于脉中,富有营养,能化生血液。卫气也源于水谷精微,但其行于脉外,剽悍滑利,负责温养肌肤、防御外邪、控制汗孔开阖。太极拳增强免疫力、抵抗寒暑,与卫气紧密相关。 其相互关系为,后天之气滋养先天之气。我们通过呼吸和饮食补充后天之气(宗气、营气、卫气),这些气被运化后,最终用来充养和补充最根本的“先天元气”,使其耗散减慢甚至增长,从而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太极拳修炼的核心目的之一就是“炼精化气”,将后天之精(水谷精微)转化为气来补益先天。 2. 脏腑之气与经络之气: 这是中医的主要分类。脏腑之气,如心气、肝气、脾气、肺气、肾气等,是各脏腑进行生理活动的能量和功能体现。经络之气是运行于经络通道中的气,是联络脏腑、沟通表里、运行气血的通路。针刺的“得气”感就是激发经络之气。 其相互关系为,脏腑之气是根本,它充盈了,才能有力地推动经络之气的运行。反之,经络通畅,才能保证脏腑之气输布全身。太极拳的“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就是在疏通经络,从而调和脏腑。
总之,万气归于一气,一气归于神意之统领,臻至“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十三势行功歌诀》)的指挥若定之境,乃至“浑元一气”的先天状态。这些名词虽是路径上的指路牌,但真正的风光,还需在日复一日的拳架、站桩、推手实践中去体悟、印证。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一、气的源头 气的源头有两个,分为先天之源和后天之源。 先天之源是肾(藏精之所)。《难经·八难》明确指出:“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 这里的“肾间动气”即指元气,是人体最根本的能量储备和发动机。它禀受于父母,藏于两肾之间(命门),是推动一切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没有元气的激发,后天的呼吸和饮食都无法化为有用的能量。先天元气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最原始、最根本的能量储备,它是生命的“启动资金”,是发动机的“原电池”。这是我们无法选择的先天禀赋。 后天之源是脾胃(运化之所)。脾胃是后天之气的日常来源。后天之气是我们通过呼吸(天阳之清气)和饮食(地阴之谷气)不断获取能量的途径。这是我们可以通过修炼来强化和优化的“充电方式”。 二、气的仓库 气的“仓库”并非单一处所,不同性质的气储藏在不同的地方。元气之库在下丹田(关元穴附近) 及肾。元气发源于肾,蓄积于下丹田。宗气之库在胸中气海(膻中穴,又称中丹田),宗气积聚于此。全身之气在气街、经络,全身的经络是气运行的通道,而某些重要部位(如气街)是气集中和输布的关键枢纽。 三、丹田功用 肾是先天元气之“源”,如井中之水;丹田是后天炼气之“灶”,是水火交融、烹炼真气之处(陈照丕《陈氏太极拳械汇宗》一书中将该部位称为“丹室”更为形象,更有立体感)。所以,丹田既不是最初的气的源头,也不是气的存储仓库,它是最重要的“转化和调度中枢”。可用水来比喻,丹田不是水的“源头”(泉眼),而是将各方来水(肾之元气、脾胃之水谷气、肺之呼吸气)汇聚、净化、加压,再输送到全身的“核心水厂和泵站”。练拳强调“气沉丹田”“意守丹田”,是为了更好地烹炼后天之气,从而激发、滋养先天元气,形成良性循环。二者是“本源”与“功用”的关系,不可偏废。 丹田的核心作用有四:一是呼吸归根之地。通过深长的腹式呼吸(气沉丹田),将宗气下行,与先天元气结合,激发元气。二是炼精化气之所。这是内丹术和内家拳的核心。将“精”(生命的精华物质,源于水谷饮食)在丹田这个“炉鼎”中,通过意念和呼吸的“火候”锻炼,转化为更精微的“气”。这就是“炼精化气”。三是储气增力之海。经过转化和炼养的气在此积聚,如同一个能量包,使用时能瞬间释放,产生巨大的整体劲力(内劲)。拳论说“气沉丹田,力由脊发”,丹田气足,则发力浑厚。四是运转调度之枢纽。丹田是全身气机运行的中心枢纽。意守丹田可以带动全身气的鼓荡,实现“丹田开合,鼓荡内外”,气可以由丹田运至四梢(手脚指头),又可由四梢收回丹田。所以,丹田用更准确的比喻为“丹田是能量的转化器和发动机”。 四、行气路线 气在体内的运行是多层次、立体化的,经络是其主要通道系统,而腠理、分肉、骨缝是其弥漫、输布和作用的广大空间。 (一)经络是气道:《黄帝内经》云:“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经络是运行气血的主干道,如同全国的高速公路网,有固定的路线和规律(如子午流注)。内气的循经导引(如小周天、大周天)是内功修炼的高级阶段,旨在打通主干道,使气血畅通无阻。内气的运行路线主要就是经络系统。对于太极拳和内家修炼者,最关注的是两条核心路线: 1、小周天(任督二脉循环):气从下丹田出发,向下过会阴,沿脊柱督脉(尾闾->夹脊->玉枕)上行至头顶百会穴,再沿面部前方任脉(经印堂、膻中)下降,最后回归下丹田。打通“小周天”是筑基功夫,意味着人体的核心能量循环通道被打通,心肾相交,水火既济,是炼精化气初步成功的标志。 2、大周天(全身经络循环):在小周天通畅的基础上,气能进一步贯通全身的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畅达四肢百骸。在太极拳习练中,并非刻意意念导引行气,而是通过正确的拳架、松沉和内在意蕴,自然达到的“气遍周身不稍滞”。例如,动作时气沉脚底,发力时力由脊发而通达于手指,感觉手脚温热、麻胀(气达四梢),都是大周天畅通的表现。 (二)腠理是气田:《金匮要略》说:“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腠理泛指皮肤、肌肉、脏腑的纹理间隙,是卫气输布、温养、护卫的场所。它更像纵横交错的乡村公路和田间地头,无处不在。太极拳要求的“气遍身躯”、“无微不至”,正是要求气不仅能走主干道(经络),更要能充盈弥散到每一个腠理间隙,从而形成整体的“棚劲”和一触即发的感应能力(听劲)。 (三)特殊运行:陈式太极特有的缠丝气/螺旋劲,是气在意念引导下,沿肢体呈螺旋式缠绕运行的方式,它既遵循经络走向,又超越其路径,是一种更高级、更具攻防意义的运行模式。骨气则是气充盈于骨骼髓腔的一种高密度能量状态,是“敛气入骨”的体现。 总之,气既行于经络之中,也充斥于腠理之间。 经络通,则大气周流,灌溉四方;腠理充,则遍体浑元,感应灵敏。对于太极拳修炼者而言,初级阶段可能感知到的是腠理间的气感(热、胀、麻、酥、沉),高级阶段则能体会清晰的经络循行和内劲的螺旋缠丝。二者是“线”与“面”与“体”的关系,共同构成人体立体的能量运行网络。
以上我们从多个方面较为详细地梳理分析了“气”,相信对大多数太极拳研习者进阶登堂会有所帮助。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拳论有云:“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对于太极拳练习者,切忌刻意用意念去强行导引气走任督二脉。正确的做法是:一是形正,即通过“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腰落胯”等要领,使脊柱自然中正,为气通任督创造结构条件。二是气顺,即通过深、长、细、匀的腹式呼吸,自然引导气机下沉。三是意松,即精神内守,意守丹田,让气自然滋生、运行。“勿忘勿助”,既不忘记,也不强行帮助。气是在松、静、圆的运动中自然培养和运行的,所谓“气以直养而无害”,强行导引反而容易出偏。 太极拳的“气”是一门需要终身体悟的实践学问,希望以上分析能对您练习太极拳有所帮助,愿您在不断的修炼中有所证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