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同一太极 首页 太极文化 查看内容

记永年李氏世家太极拳

2024-9-5 14:14|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058| 评论: 0|原作者: 李光藩

摘要: 李氏家族是明朝天启六年,由山西泽州逃荒至直隶广平府永年县西杨庄定居。始祖李参。清顺治年李之清中进士,后为翰林院修编,带一支迁广平府西大街。后族人增多,分为四支:西街老宅、东大街、南大街、城皇庙后三处新 ...
李氏家族是明朝天启六年,由山西泽州逃荒至直隶广平府永年县西杨庄定居。始祖李参。清顺治年李之清中进士,后为翰林院修编,带一支迁广平府西大街。后族人增多,分为四支:西街老宅、东大街、南大街、城皇庙后三处新宅。三百余年人丁繁延,族人分布全国个大城市:北京、天津、上海、汉口、广州、西安、成都、贵阳、等地,还有远涉重洋到欧、美、日、澳等国。粗诂“藩”字一辈小弟兄不下五百余人。

清嘉道年间,太极拳有河南温县陈家沟传入永年后,杨露禅、武禹襄首开理论研究之先河,独辟蹊径(以理论指导练功)。李亦畲矢志不渝,刻苦专研,超越自我,集四十年之心血,写成“老三本”,使太极理论形成了一个完整体系,为后人留下一份极珍贵资料,开拓出一条光明大道。二世传人:李宝相、李宝极、李宝琛、李宝恒、李宝廉、李宝让叔伯兄弟六人均能坚持不懈,步前辈后尘;三世:李福荫、李召荫、李槐荫、李棠荫堂兄弟四人著书立说,将武氏太极推向社会;四世:李屏藩、李锦藩、李正藩、李光藩,生活动荡不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文化大革命)仍能坚韧不拔,含辛茹苦,坚持“地下练拳、传拳”,未使“太极火种”熄灭,后人应永记不忘.李氏太极拳相传数代,严守家训,“不以教拳为业”,“太极拳”无私贡献社会。

一代太极宗师李亦畲自幼熟读诸子百家之书,稍长博览群书,特别对老子,庄子哲学著作,精研细读。从他遗留下的“老子”著作《道德经》一书中可见:朱迹满行,眉批行注渗透了他朴素的“唯物辩证”观点,这些哲学思想,对他研究总结“太极拳理论”,对古典拳论的取舍上,表现出敏锐的眼光,独到的见解,深遂的思考。他心中有一架天平与准星,因而他的理论比古典拳论更贴近现实,更具有应用性,是他把王宗岳高深概括的《太极拳论》,更通俗、浅显化了一步。

李亦畲的太极理论,是吸收了各种拳理的精华,在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他广交天下武林朋友,相互切磋,相互渗透,学而化之,融入本原。他交往的朋友中:僧、道、儒、俗,江湖义士、游侠保镖各个层面的人中之杰。在视“武术”为私人财产的封建王朝,可谓不可多得的开明人士。如他遗下的《廉让堂太极剑》、《廉让堂太极刀》便是从昆仑山和尚,峨嵋山老道交流中创编出来的。李亦畲在广府城西,龙王庙对面,有一座花园,人称“李家花园”本名“启蒙草堂”。李亦畲每有武林好友,必请至园中,小住几月,常住几年。《启蒙草堂》是他交流拳艺、练功写书消夏的好处所。一次,李亦畲从城里去花园的路上,路经西关一家的茶馆,此时,他端起水烟袋,正想拿火纸点烟,突然飞来一个象“萤火虫”似的小火弹,正好把烟点着,抬眼一看,对面茶馆风箱前坐着一个伙计,眼光似电、他心中一惊:知此人绝非等闲之辈。

夜间,把伙计请入《启蒙草堂》,屈膝谈心,知其身怀绝技“弹子功”。伙计抱拳求亦畲授其太极拳,他才肯把“弹子功”教与亦。百日之后,亦畲手执弹弓打天上飞鸟弹无虚发,伙计一套太极拳也完整学会。一天夜里鼓官兵围住西关搜捕“杀人犯”,次夜,伙计站在亦床头前,道出自己身上有两条人命,他已太园中潜藏一天一夜,他临别告辞送亦一本“弹弓谱”,亦赠他百两纹银要他自己保重。

武属襄、李亦畲、李启轩,步其后尘者郝为真、李宝相、杨班候;他们之间建立一种似今天“文化沙龙”一样的组织,他们开门试拳,不是“闭门造车”。李亦畲以“招至相勇,而自验其术”。他把验证的结果,写成“纸条,贴遍书房,从他现存的”纸条“中,”“一势拳架”数十张纸条并不罕见。他经过反复的订正,集四十年心血,写成“老三本”(廉让堂太极拳谱)。为后世留下这笔闪烁着智慧的传世之作。

李承纶字启轩,亦畲长弟,广绪乙亥恩科举人,大挑二等,候选训导,喜爱考据,古玩,淡泊名利,无意仕途,与兄同学于母舅武禹襄,终身研习,著有《敷字诀》与《各式白话》。对其兄亦畲帮助最大。在家课子侄习文练武,在传承上起到主要作用,培养出子宝深,宝恒上乘之功。

亦畲,启轩谢世后,李氏第二代嫡系传人有:李宝相、李宝极、李宝深、李宝恒、李宝廉、李宝让叔伯兄弟六人,以李宝相为核心,严守祖训,教拳习技,从不以艺压人;李宝相技艺精湛,以郝为真、扬班候交往甚密,对外面应酬交手比试,都由宝相、宝恒出面。内课侄子,要求严格,一招一势,必亲自矫正,必正确无误方歇手,自侄晨昏练“太极”成了必修课。

民国廿年《永年拳术》中,李宝相,李宝恒单独立传,书中写道:宝相与郝为真同学拳与,其拳可与班候为真美。他壮年漫游燕都、津门,广访武林高手,名声远播,可谓李氏又一代的——太极圣手。

李宝恒,字信甫,启轩公三子,性淡默,寡言词,精太极拳。曾与长兄弟宝琛于光绪二十四年岑旭阶太守之聘请教习子侄。宝琛精医道,常配丸散膏丹,免费为人医病,乡邻谢其德,送一匾,悬其门上,上书《仙手佛心》。

李亦畲长子宝廉性恬静,爱书法、善国画,清末秀才,做过短期督学,后辞职赋闲,入“吕祖社”。善刀剑、推手,但从不收徒外露,在家课二子槐荫、堂荫学文习武,对孙辈锦藩及邻人求教者,也演示教导。

宝让,字逊之,学拳多得于长兄宝廉,其后在十三中学任“遮务”与邻为真同居一室(此时为真在十三任国术教员),推手研讨,多有发悟,晚年经商,在本城东大街开设“新华印刷局”,七七日寇入侵永年,感到国破家亡,遂停业家居明志,时有挚友赵骏臣一再恳求,收徒四人:赵蕴园、刘梦笔、魏佩林、姚继祖。先生遗作葚多。传世有《李逊之谈拳小记》《初学太极拳练法述要》《不丢不顶浅说》等。宝让晚年拳、理精通,为承上起下一代名师。

李氏三代嫡传有:李福荫、李召荫、李槐荫、李棠荫堂叔伯兄弟四人。

李福荫,字集五,承纶之孙,父宝琛,家教甚严,从小勤劳简朴,自律其身,1913年毕业于高等师范学堂,工诗词、爱书画。任教于河北省永年十三中学。七岁开始太极拳,除授家训外又拜访郝为真先生为师。1928年,许之州任县长,成立永年县国术馆,韩文明为馆长,聘福荫教授太极拳;另在福荫、召荫倡议下,众人集资,开设《太极酱园》,作为拳友练拳研究场所,经营上哟得,作为活动经费。

福荫与堂弟李槐荫,共同商讨,将曾祖父亦畲公之老三本重编次,并以李福荫十三中学油印本《廉让堂太极拳谱》及石印本“太极拳谱”,分章分节,重新编目立章,1935年在山西省太原公开版发行。《廉让堂太极拳谱》公开社会,福荫功不可没。

李槐荫、李堂荫昆仲,亦畲公之孙,宝廉公之子。李槐荫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警官学堂;李堂荫1932年毕业于北京中国大学法律系。槐荫21岁分配到山西省和顺县任公安局长,次年调太原县任公安局长。九一八时变后,国内《教育救国》《武术救国》呼声极高。槐荫、棠荫。奔走各界,多方活动,1932年在太原发起组成《山西省武术促进会》,邱仰竣(省民政厅长)、马立伯(省参议长)任名誉会长。李槐荫任会长,李堂荫任付会长,郝长春任秘书长(郝为真曾孙)。郝长春在上海教拳,槐荫特聘到并州。后郝长春回永年到刑台聘来多位名师有:永年:韩饮贤、张振宗、李召荫、张旗;邢台:李宝玉。此时名家云集太原,之后孙禄堂闻讯从广州赶来。成立大会请来了王子平等武林名师,各自登台献艺,拳理研讨,武术交流,轰动全国。

众拳师一致建议,立起百日擂台,公推李宝玉做擂主,此时从江南江北、大河上下赶来的拳师名手千名以上。这次擂台赛上同仇敌气,“以武强身,以武救国”口号响彻云霄。这个时期,上海杨澄浦、天津霍元甲等,献出密藏拳谱公布于世。李槐荫、李棠荫亲回永年找堂兄李福荫、李召荫商讨出版《廉让堂太极谱》事宜。计划正式出版《廉让堂太极拳谱》,携稿回并州后,拿出多年积蓄的壹万捌仟块银元作为印刷、发行费用,免费发放壹万余册。这才使武氏太极拳公开面世,为推进太极拳理论发展,起了奠基的作用。

此时,李槐荫又集资办起“大陆餐厅”一楼中餐、二楼西餐、后院旅社,接待各地来的太极名家。山西太原市成为北方聚集武林名人的圣地。

李棠荫,字化南,毕业于中国大学法律系,29年在北平加入共产党。毕业后在山西太原市作《山西晚报》记者,因印刷传单被捕入狱。李棠荫被其兄营救,出狱后回到永年,着手组织“斌儒学社”,收李屏藩、李锦藩、李迪生、赵振国苦练太极工夫,是“荫”字辈太极拳佼佼者。推手、杆子,功夫纯正,散手尤为见长。可惜48年南下新乡战役为国捐躯。

李氏四代嫡传有:李屏藩、李锦藩、李正藩、李光藩堂兄弟四人。屏藩虽忙于“革命”,但练功不辍,当抗日县委书记其间也不忘练拳,与堂叔棠荫抽暇推手、舞杆。在坚苦条件下传拳不误。李锦藩,兆纶之曾孙。琴、棋、书、画多才多艺。外表纯朴-内含蕴秀。自幼跟堂叔李化南习太极拳。集多年练拳经验手书《太极诲言》一册。

锦藩苦苦追求,善于思考,决心把老一辈子太极真髓继承下来。在郸婵市南关小学任教时误被打成“现行反革命”送唐家庄农场劳动教养。凑巧在农场中认识了山西县王宗岳嫡传人,学了一套原汁原味《王氏拳架》(126式)。

62年“劳教”解释,回到故乡永年,此时许多拳师因多种原因回到故乡,其中有:姚继祖、李迪生、瞿文章等。这就成了交流拳艺的天时之机。70年其堂弟李光藩也由县城迁送回乡。这又给李氏弟兄锦藩、光藩也由县城迁送回乡。这又给李氏弟兄锦藩、光藩天赐之机。两人对故有拳技每日切磋。两人自70年至78年间,每晚“推手”谈拳至深夜12点,一直坚持八年,从未间断。78年光藩落实政策回县工作。仍星期六与星期日,研究拳艺。78年后锦藩公开收徒其中永年西街:王润生、孔凡海、蕲文彬等十几人;邯郸有:乔松茂、李德龙。78年后个地太极拳师,武术杂志主编、记者登门造访者很多,广西《金色年华》主编严翰秀写成《访永年武氏太极拳传人——李锦藩》发表在《武术健身》杂志。李锦藩于1991年6月不幸逝世。享年72岁。

李正藩,1928年生,李承纶(启轩)曾孙,李福荫之子,师承家传,七岁开始学习武氏太极拳。稍长,学习推手,并在“永年太极园”受武,李、郝前辈的知导,拳技打下了一定的基础。甲方初,毕业于清华大学,1965年入川后,业余授徒,曾为四川省乐山市武协委员,后任乐山市武术协会太极拳协会名誉会长武氏太极拳总教练。主要弟子有四川石磊、王方莘;重庆马仁济、赵中福,衡阳唐聘时、陶建成,邯郸马建秋、黄建新、丁进堂等。其弟子多为在当地享有盛名的拳师,在全国和当地太极拳比赛中获得金牌、银牌。

李光藩,李宝廉之孙,李槐荫之子,自幼随父宦游山西太原、绥远旧绥、北京等地。51年随母回到故乡,客居邯郸县齐固村,本年考上河北省永年师范学校。光藩自幼随父习太极拳,在小学练功对习练过弹腿、洪拳,鹰爪。在永年师范学习期间(三年半),校长郑炎,开明人士,对太极拳很热衷,曾聘郝为真曾孙——郝向荣先生(名长春),教一呼三发“武式太极拳”。此时郝向荣任师范学校总务主任。他教拳时让光藩领练,助教。有时星期六晚上,郝长春约拳师张振宗、魏佩林,姚继祖秘密练拳,让光藩去通知众人。张振宗(俗叫张老玉)郝为真之入室弟子,拳架、推手均属上乘。这几个人的秘密集会,是太极拳地下练拳切磋时间最长,成效最大,使光藩受益最多的一段时间。

70年文革后期,光藩由县交通局迁送回乡劳动。此时永年古城从各地因政治原因回乡的人很多,其中拳术较精者有:李锦藩、李迪生、姚继祖、瞿文章等。

特别是光藩与翟文章同居一院,东西两屋对门;瞿文章可谓“太极迷”,俩人常说笑谈:开门便见面,见面便谈拳,谈拳便推手。每日早、晚两人必在一块习太极拳。

永年这个时期练拳气氛很浓:南关傅宗元、郝同文、关勤、林金声、张其、潘河清、白忠信、郭庆亭、范保林、郝金祥等一个集团军’诚内李锦藩、李迪生、姚继祖、祁锡书、李光藩“武式太极‘小团体。阴雨天不下地劳动,聚集一起谈拳推手,南关、城里相互交流,十分友好融洽。

76年春郭庆亭接任永年城关公社棉织厂长,调光藩任业务员,光藩敬郭庆亭人品、拳品;庆亭爱光藩光明磊落,两人既是拳友也是挚友。

此刻光藩长住邯郸“工农兵族馆”。每晨必去“丛台公园”晨练,在公园认识了韩文明之徒米孟久、由孟久介绍认识了郭敬之(邯郸军分区司令)、宋书亭(邯郸市委付书记),拳友:王长兴、张兴州、杨鸿壁、乔松茂、周文忮等,与高岐山成为莫逆之交。

90年春季,有乔松茂倡议,后由李光藩、瞿金禄,赵玉林共同发起组成酬办的《中国永年太极拳联谊会》。自91年——95年三届联谊会,李光藩均做“资料处长”,并主编了《太极名家谈真谛》、《永年太极拳资料集成》、《太极拳论文集》三本专著。95年李光藩被聘为省刊《中国太极拳》杂志执行付主编。95年创办《太极》杂志。并有《太极传奇》一书出版,同命电视剧本廿集。96年元月14日至16日,曾率永年代表团,赴京参加,中国武协、中国武术院召开的武术太极拳竞赛套路审订会。近年多次赴上海、北京、海口、南宁等地交流、教授太极拳。

李氏家族,历经四世,传递研究太极,名人辈出,但时时牢记:谦虚待人,严格克己。在太极拳技术上,一直在考验自我、挑战自我。历代相承用哲学观点解释太极,用科学态度认识太极,从而开创未来之路,望能与各类“拳种”、各界有志之士,再显武术的昔日辉煌,为中华民族争一口气,把武术真髓继承下去,代代相传。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