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太极文化阐解

来源: 添加时间:2019-11-14 12:03:01

 

 


太极拳

太极拳与太极文化是两个概念。二者不可混淆,有历史渊源关系,又有较大区别。太极文化氤氲在前,太极拳产生在后。

太极是文化,是哲学,是思想,是生活理念和方式,是东方式的智慧。拳是武术,是攻防转换之术,是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一个是理念,一个是载体,二者的深度融合,便是太极拳。

太极拳的本质属性是技击,是武术在历史长河发展到高峰所产生的拳种,是武术的高境界。太极拳与其他武术项目的不同,还在于不仅仅是技击,还是健康的法器,更赋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元素。

 

太极文化

文化是什么?对个体来说,就是刻在骨子里的素养,就是综合素质和知行修养。而传统文化是历经数百年乃至几千年的民族思想与习俗的积淀。文化是与思想紧紧相连的,不是所有的文化人都有思想,但是,有思想的人绝然是有文化的人。放射光芒的正确的思想是推动社会变革、历史前进的螺旋桨。真正的文化思想有很尖锐的辨别性和很深刻的包容性,忠奸、善恶、爱憎、真伪,均以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形态表现出来,这是传统文化的特性。

    中国的传统道家文化滋养了太极文化。太极文化的文武之道、阴阳之道、中和之道、刚柔之道、疾缓之道、弱强之道、天人合一之道,涵盖了古老东方的传统智慧,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独立文化群。太极文化与儒道和释道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又有所区别、有所不同。它们产生的时间与时代背景差异甚大。中国武术的萌芽时期约在距今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1世纪,起源于远古先民的生产劳动和斗争。太极文化最早产生于4700年前的河洛汇流处,来源于上古时期清静、无为、自然、贵柔的道家思想,伏羲氏被尊为太极文化的鼻祖。商周姬昌《易经》、春秋老子《道德经》、先秦至汉《黄帝内经》,基本上完成了太极文化的吸收和整合。春秋时期的孔孟之道,即儒学,乃中国正统文化。佛教之入中国,盖在西汉之末,东汉之初,盛兴于南北朝。后人由于表面的雷同、内容的斑驳和某种实际的需要,而将儒学和佛学模糊地复在了太极文化的身上,从客观上大大丰富了太极文化。

太极文化作为东方传统文化的代表与西方文化各执一端,遥相呼应,都是人类文化的结晶体,但又时时碰撞、针锋相对,绝然不在同一个系统。十八、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上半叶,是西方文化向中国浸蚀的年代,西方的学术、思想、宗教、政法以次输入,强行打开了中国大门,先进与落后的撞击,侵略成性使国家受尽屈辱,科学民主与垃圾成堆并存,使中国陷入大苦大难的深刻矛盾之中。今天,进入新时代,随着“一带一路”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带给了世界各国,太极文化受到世界人民的惊诧和热爱,可以毫不夸张地自豪地说,太极文化将为未来世界文化格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太极初心

基本上可以这样说,除了国家武术散打、套路队,各省的武术专业队和极其少数的武术专家、名门传人、武馆经营者,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学练太极是奔着健康来的,追求健康是太极人的初心。我从23岁起学练太极,至今己有55个年头的习拳历史,虽无什么成色,但是身体状况受益匪浅。今天,我能夠站在这里与武术前辈、老师、同仁、朋友们一起共同交流分享太极智慧,足以证明太极拳对人类的好处。太极与健康,正是太极拳无限生命力的所在。

 

太极智能

太极拳产生于冷热兵器的交替期,武术发展的高峰期,一生下来便是时代的宠儿,是智慧与能力的融合,表现出强烈养生的端倪,为后世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在当代,太极拳已经离开武力战斗力的范畴,成为健身、修身、防身、养生、表演、比赛、观赏、消费的体育活动,进入竞技体育领域。从它与生俱有的技击智能逐渐转化到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成为助推武术产业的系统工程,成为助推健康中国的有力法器,这是太极拳在新时代的一次华丽转身。

正是由于太极具有智能,太极拳方可存活下来,不仅仅是存活,而是以非常快的速度得以在全球蓬勃发展。

 

太极生态

由于太极拳的多元化功能和人们的不同需求,太极拳有一个庞大的活力充沛而无所不容的生态,老中青、妇女与儿童,港澳台、世界各地,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必然有人打太极拳,而且往往有太极拳组织和太极拳群。和而不同、为而不争、和谐包容、友好切磋是太极生态的特点。这是一个正能量的大江湖,当然不免有时沉渣泛起,起些风浪,但不碍大事。

太极本身就是中和之道,太极生态极致中和,生生相息,其终极目标是健康快乐和生命的品质与品格。构成太极生态的主要元素是个体的悟道、身体内部的变化以及人生境界的升华。在人生境界升华这一点上与儒家和佛家有相同之处。因此,太极生态吸收并消化了社会层面在名利诱惑方面的负面效应,得以使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代代相传。

无论是龙鱼蟹蝦,还是珊瑚水草,大家相安无事,只为自己快乐的游来游去而享受太极的乐趣。这里的关键词是没有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无论大小贵贱,他们都是自由的平等的,相互尊重、相互友好、相互合作是太极生态的标志。太极生态是一个大平台、大载体、大海洋、大森林,所有生物都按照自己的格局和价值,有意义地生活着。

 

绵里藏针

杨式太极拳定型者杨澄甫宗师说:“太极拳,乃柔中寓刚,绵里藏针之艺术。”绵里藏针是个中性词,是柔中寓刚的形象成语,这四个字高度概括了太极拳和太极文化的内涵特点。有些地方把这个成语解读为外貌柔和,内心刻毒,显然是不妥当的。

从技艺上说:

绵里藏针,力拳打绵拳,拳之落空,如铁锤之击棉絮,人体之扑树叶,彼若进攻堕深渊。

绵里藏针,绵拳借力打力,引进落空合即出,掷放时如钢针飞出,彼若后撤丈处翻。

绵里藏针,印证了太极拳“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的太极理念。

从文化上说:

绵里藏针,外示安逸,内敛精神。外有君子风范,内蕴浩然之气。

绵里藏针,灵活机动,闪展腾挪,挥洒自如,见首不见尾,在动静中伺机,在沉默中爆发。

绵里藏针,万般不离其宗,理为一贯,在任何环境下心中自有一盏灯,那便是民族的信仰,太极的信仰。而这恰恰是最主要的。

绵里藏针,印证了太极文化的阴阳学说和内外兼修理念。

 

抬轿文化

抬轿文化,乍看起来,这个命题有点俗,其实不然,它是一种整体和个体的默契与修为,是一种高雅和亲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风俗素来有八抬大轿,一个轿主,八个轿夫,有时还带上一个唱轿的。这十个人风貌迥然,整齐的步伐,不同的神态,把一个大轿抬到了极致。这里面有格局之分,有频率之分,有旋律之分,有上下左右前后之分,最后都汇成了一条动静有序、湍流不息的大河。而轿主坐在轿里也随着轿的起落悠然自得。这就是若干个个体融合成一个整体,整体又运化为若干个个体的和谐动人的形象。

八抬大轿缺了谁都不行,不坚守在自己的位置上不行,不尽力发挥配合更不行。这里就印证了这样一个原理:客观世界本身是和而不同的,为而不争才是真正的主观世界。

这就是抬轿文化,实质上也是太极文化。太极文化的主心骨是天人合一,主观与客观合一,每个人如何做,因条件的不同,自有他自己的修为。到头来,依然殊途而同归。

其实,大家都在抬轿,不过有时因环境需要而变换了位置,但依然在抬轿。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要团结起来,共同把太极文化抬得更高些,把传统武术抬得更好些,把中国精神抬得更强些。

当代有位著名的学者说,思考不必争论。本段讲义是思考,取舍由自己,无须强迫,更不在他人。


(注:此文为张世昌先生在第八届武当国际演武大会“名家讲武堂”中的主题演讲)


 



西安同一太极拳交流培训中心  
地址:西安市含光路南段淘宝建材市场1号
报名电话:02988221618 13609127569   
联系人:薛老师
QQ: 154972123 QQ群:55796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