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被太极拳界误用了近400年的“掤”字,原来应是“弸”

来源:吴颖锋 添加时间:2018-07-11 14:51:04

 

 


一个被误用了400年的字

真正的peng字


    “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被称为太极八法(劲),”进、退、顾、盼、定”被称为太极拳之五行,五行八法合称太极十三势。其中“掤”为八劲之主,是其他劲法的基础。

    “掤”在太极拳中一直被念做“peng”,其实是错误的,这一错就是近400年。这个字的正确发音是“bing”。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错误,是因为太极拳和其他传统技艺一样,是一代一代口传心授的。文字记载中很可能出现象形字、同音字等错字别字。对“掤”字而言,它左边的提手旁在常规思维里象征着动作,右边的“朋”对应着读音,这种属于中国汉字六种构成方法中的假借(假借就是同音替代。口语里有的词,没有相应的文字对应。于是就找一个和它发音相同的同音字来表示他的含义)所以“掤”一直被错误地使用着。数百年来,在太极人中口口相传,以讹传讹,到现在反倒是习惯成自然了。

    那么,究竟用哪个字更为合适呢?让我们来探讨一下。

    在太极拳中, “掤”的本意充盈、扩大、胀满的意思,是阳性的含义。在字典里与下列几个字比较接近:棚、捧、篷、膨、槰、弸等。: péng ,用竹木搭成架子,上面覆盖席、布等做成的遮蔽风雨日光的东西或简陋的小屋。: pěng, 两手托着,向上举起。:péng,车船等用以遮蔽风雨和阳光的设备。用篾席或布制成。:péng,膨胀。,[pèng],形容草木茂盛。:péng,即充满的意思。所以,从字义上来讲,“弸”更加接近于太极拳十三势中“掤”的原本含义。

    还有一个例证可供借鉴:在同一太极小编的手里,有一本由陈家沟《陈氏太极拳图说》的修订者手抄的陈鑫老先生的手稿原文,其中所用的正是“弸”字。陈鑫(1849-1929),陈氏太极拳第八代传人,清末岁贡生,近代中国武术史上著名的太极拳理论家。自幼随父习武,天资聪慧过人,深谙太极武功之精奥,后遵父命习文,文武兼备。为阐发陈氏世传之太极拳理,发愤著书立说,其主要著作有:《陈氏家乘》五卷,《安愚轩诗文集》若干卷,《陈氏太极拳图说》(原名《陈氏太极拳图画讲义》,出版时改为是名。)四卷,《太极拳引蒙入路》一卷及《三三六拳谱》等,其中以《陈氏太极拳图说》为代表。该书从1908年动笔,其时,公已年近花甲,到1919年完成,历时十二个春秋,书稿成时,已近古稀。十二年中,他对该书倾注了全部精力,不避寒暑,呕心沥血,多次修改,亲手抄录而不懈,其抄本有四,每稿洋洋二、三十万言,其毅力、精神确实感人。该书图文并茂,拳势取经络而通变,拳理师周易而同规,理精法密,显微阐幽,精朴悉陈,细腻明透,为拳坛理论之丰碑,武林修学之经典。该书经过12年推敲,其用字考究严谨。

    弸,所组成的词汇中,均含充盈、充满的含义。例如,弸彋[ péng hóng ] ,风吹帷帐鼓起貌。《汉书·扬雄传上》:“帷弸彋其拂汨兮,稍暗暗而靚深。” 颜师古 注引 孟康 曰:“弸彋,风吹帷帐鼓貌。”;弸中:[ péng zhōng ] ,谓(才德)充实于内。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程器》:“发挥事业,固宜蓄素以弸中,散采以彪外。” 宋 欧阳修 《谢张先辈启》:“服懿行以弸中,腾藉华而冒远。”参见“ 弸中彪外 ”。弸彪:[ péng biāo ] ,见“ 弸中彪外 ”。“弸中彪外”[ péng zhōng biāo wài ] 是指人内有才德,则有文采,自然外露。赞美德才兼备的人。汉·扬雄《法言·君子》:“或问:‘君子言则成文,动则成德,何以也?’曰:‘以其弸中而彪外也。’”

    弸和太极拳“中定”、“平衡”、“八面支撑”、“各守各疆”、“不丢不顶”、“不扁不抗”、“无过不及”等精神要义相符合,在套路上体现“外柔内刚”、“静如处子”、“静如山岳”的内实风格,在技击时体现出“挨着何处何处击”、“发劲如放箭”、“动如江河”、“动如脱兔”的弹簧劲力。

    所以,太极拳中的“掤”,应该回归“弸”字。(作者:吴颖锋)

作者拳照


 



西安同一太极拳交流培训中心  
地址:西安市含光路南段淘宝建材市场1号
报名电话:02988221618 13609127569   
联系人:薛老师
QQ: 154972123 QQ群:55796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