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太极拳的“正”和“松”助我治病消痛

来源:同一太极 添加时间:2019-02-19 16:40:52

 

 

2000年起,我的左骶髂部位、颈椎、脊柱和右肩膀等处开始疼痛,并长期持续,近几年连打个喷嚏都能闪了背。之前练过24式、42式国家改编套路,取得一定的锻炼效果,也为我深入学习太极拳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2015年开始,我接触到陈式太极拳,并跟随西安同一太极培训中心吴颖锋老师学习理论和基础动作。经过两年多的练习,左骶髂疼痛消失(医检排除了强直性脊柱炎),其它疼痛也明显好转,这都得益于对太极拳筑基功夫“正”、“松”的理解和练习。

一、立身中正,是要求也是目标。

刚开始习练陈式太极拳套路动作,发现许多动作做不出来,即使勉强做了,也是七扭八歪,时间长了,脚后跟、膝盖开始疼痛。由此,我知道不能将自己等同于其他初学者,去迷恋于学会更多的套路。会的套路动作虽多,如果拳理不明,身体基础又差,练习多了反而伤身。因此,更加注重练习老师教过的桩功、单云手等基本功,并把练习要点时刻牢记,每一秒都返观自身,检查身体各部位是否都按要求去做了。

吴老师的大作《正、松是练好太极拳的筑基法门》讲明,练拳时要立身中正、腰要竖直,同时力求颈椎、腰椎消除自身的“S”型曲线,头顶百会穴和档中会阴穴构成的连线垂直于地面,达到直腰的目的。那么,练拳者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了,就一定立身中正了吗?不一定。

理解了老师的意思,身体机能也向“标准”要求靠拢了,反馈给大脑信号——我尽最大努力了,这只是“心知”。“心知”不等于“身知”。观察公园、学校里练拳的人,以及电脑屏幕上的拳照,就会发现许多人身体歪斜而不自知。观看陈家沟陈自强老师的练拳视频,不但架子低,而且时刻做到了两胯平,我猛然醒悟:身正还需架子(两胯)平。两胯高低不持平,肌肉紧张程度不一,必然影响身体脊柱的中正。由此,无论是站桩,还是练定式拳架,我都恪守老师教的另一要点,按顺序由上往下“放松”:肩、胸、背、腰、小腹,使上体这个“磨盘”端端正正平放在两腿两胯所组成的“底盘”上。按顺序放松一遍后,不能松懈,从上到下再来一遍……练拳不停,循环往复放松不断。练习过程中,在感受已经“正”、“平”的基础上,针对骶髂(后臀部)疼痛的问题,自己重点引领腰胯部位寻找松的感觉,长久练习后,某一次就找到了左胯能继续松沉的感觉,但是稍不注意,就又恢复到臀部外翻上提的紧张状态了。这说明,由“松”入“紧”易,由“紧”入“松”难,非长期摸索练习而不可得(这也是初学者需要慢练太极拳的原因之一)。一旦有部分肌腱放松下来,找到此种感觉后,那么上体进一步放松,更利于两胯不被牵拉,持续找平。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日常生活中留心观察,发现不少人也存在身姿不正的现象,如骑自行车、电动车的人脊柱侧弯,路人行走时两肩始终不平……试想,这些人如果存在疼痛,也需要“立身中正”这一原则来指导自己调整日常坐姿、站姿,避免疼痛加剧,必要时可以站桩调身,消除或部分消除疼痛。

二、松,是气沉丹田,也是拔长。

通过老师讲解,可以知道正、松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身体不正,则导致紧张,紧张过度则疼痛;不放松,肌肉处于紧张牵拉状态,身体不正而不自知。可见,放松意义重大。那么,松都有哪些表现形式呢?

一是“松沉”。前文已述,对于身体上半身,要从肩部、胸部、腰部逐级往下放松,寻找五脏六腑竖直降到小腹的感觉。无论是站桩,还是拳架套路,都要按照这个顺序,一遍遍用意识检查这些部位是否放松。对于初学者来说,站桩一段时间后,胸部不自觉地就会挺起;而胸背不放松,两肩也就很容易架起来。练习时间长了,克服了这些问题,小腹饱满的感觉有了,就是“气沉丹田”。与身体重心处于高位容易引起“横气填胸”相比,重心松沉于小腹就是“气沉丹田”的内涵之一。至于“气沉丹田”的程度和保持的效果,那就看习拳者所付出的时间以及领悟了。

二是“拔长”。长时间练习站桩之后,两肩胛能够贴圆、松沉,挂在肩膀上,与背部相连的某部分肌腱会随着腰背向下松沉(沉肩),与胳膊相连的某部分肌腱则会在“坠肘”的指引下,向肘部对拉拔长。这一点要辩证理解,胳膊或颈椎的某些肌腱放松下来,不再牵拉肩膀致使其紧张上提,而其他部分肌腱或神经元则会加强与肩胛、肘部的联系,更听从腰背部肌腱的指挥。加强联系的这部分肌腱反馈给人体的感受就是“对拉拔长”。此外,气沉丹田的同时还要做到虚领顶劲,这是上半身整体的一种“对拉拔长”,受益的是脊柱;“圆裆”所要求的左右大腿骨分别向两侧牵拉,也是一种“对拉拔长”……

综上所述,通过对“正”、“松”的理解和练习,腰胯就会有新的感受:身后一张皮——肩部、背部以及腰部下沉放松能直达臀部,就像一个整体能互相感受到其他部位的放松,并联动一起松沉。“松”能帮助“通”,通则不痛。能松多少,松到什么程度,这是我本人终身不懈的追求。

自己所理解和感受到的只是太极文化的很小一部分,甚至在表述上还有一些瑕疵,但是部分疼痛的消除已让我受益良多,在此特别感谢同一太极培训中心的校长吴颖锋及全体老师,谢谢您们的辛苦付出。

 

    作者:高鹏,山东烟台人,18岁入伍,退役后留在陕西工作。2004年开始接触太极拳,2015年开始在同一太极培训中心系统学习陈式太极拳。

 

吴老师评语:本文从一个小小的切入口进去,通过自己康复的亲身经历,阐述了“正、松”对于养生保健的大主题。以研究探索的方法,分析了“正松”的正确性。文章主题鲜明、观点正确,逻辑清晰,层次清楚,语言准确。不足的是,对于文中提到的“胯平”,我经常在课堂上在讲。即所谓“四平四直”、“六平四直”云云。希望今后多上课,多总结,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为社会广泛传播健康正能量。


 



西安同一太极拳交流培训中心  
地址:西安市含光路南段淘宝建材市场1号
报名电话:02988221618 13609127569   
联系人:薛老师
QQ: 154972123 QQ群:55796141